【TheNewsLens關鍵評論】專訪台灣第一位新移民立委林麗蟬:讓孩子尊重媽媽的家鄉,是新住民媽媽努力的目標

文章類型
發布時間 2019.11.22, AT 04:08 PM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兒子國中二年級上到吳哥窟,就很驕傲跟同學說:上禮拜才從那邊飛過來。要如何不強迫孩子,尊重媽媽的家鄉,是很多媽媽們努力的目標。

立法院質詢台上,那帶著堅定且不疾不徐的聲音,提醒前行政院院長張善政:

新住民二代在國中小學有20多萬人,這批孩子在進入大學後,就會是很好的人才資料庫,而政府應該要提前準備,未來不管是政府或公司到東南亞,都會是人才。

她是林麗蟬,1997年從柬埔寨嫁來台灣,2015年接受國民黨徵召,於不分區立委中排名第四,並在今年大選過後,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具新住民身份的立法委員。

走進林麗蟬的立法院辦公室,處處可見東南亞風味的裝飾,有泰國大象、越南斗笠、柬埔寨國旗和圍巾,還有關心新移民團體One-Forty的宣傳文案,而辦公桌後的大幅照片,則是她在彰化扇形車庫擔任講解志工的火車頭。

因母親的決定,20歲的林麗蟬成為彰化花壇媳婦,連戲劇《牽手出頭天》是她對台灣的印象,然而初來乍地,台語、中文尚不靈光,只能比手畫腳和鄰居慢慢熟識,直到陪孩子走入校園,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足,「孩子會問說媽媽你懂嗎,不是說歧視,但不是對我很信任,因此我在小孩小四那年去考大學念美容系,身邊同學都很時髦,頭髮都很酷,這讓我了解他們的立場,終於不是直升機媽媽,讓他們可以自由發揮。」

投入公共服務,從彰化花壇鄉開始
大學生活讓林麗蟬的領導特質逐漸浮現,她開始到圖書館做排書志工,還去偏鄉義剪,在班上因年紀最長成為班長,後來就一路當了四年,老師也將許多移民署計劃交辦給她。

「我們的社區服務中心叫『報紙中心』,因為那裡都被報紙包起來。」開始投入公眾事務的林麗蟬,也將目光放回夫家所在的花壇鄉,她發覺有許多需協助的老人家,​​​遂著手改造社區服務中心,成立圖書會、辦讀書會,先後創立「花壇鄉長春社區發展協會」和「台灣新移民發展與交流協會」,還擔任理事長。因偏鄉少有活動,舉辦活動時許多長輩還流下眼淚,對此她表示:

「我們辦活動沒有經費,都是使用者付費,很多講師都是新住民,有男有女,有些做音樂治療,或帶領長輩伸展身體,還有做口述歷史,談生活的故事,聊山村老樹和你的關係,而新二代就拿相機記錄,並透過攝影展方式呈現,這也是全國第一個和新住民結合的計劃,後來縣政府還跟我們詢問靜態展。」

這些經歷讓林麗蟬於2013年獲選十大傑出青年,但她並未就此停下腳步,一位縣府科長不經意的一句「台灣的志工都做不好,你一個新住民可以做什麼?」激勵林麗蟬到靜宜大學進修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又因擔任協會理事長,對NGO(非營利組織)產生興趣,決定報考國立暨南大學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研究所,「我的研究主題是柬埔寨的青年NGO,很多人說那就是60年前台灣NGO的樣貌」。她在2015年取得碩士學位,今年又考上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博士班。

「他是扮演一位天使的角色,但是是用不同方式表達。」談到當年那位科長的質疑,林麗蟬如此回應,也表示自己有時挺叛逆,後來成為行政院青年顧問也衝撞一些事,「中間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你,是因政務委員馮燕推薦才走到現在,她告訴我:『你是女性、你是新住民,但關心的不只是新住民,還有很多面向,所以我認為你可以。』」

我認定的政治人物,是要代表人民
許多人都認為林麗蟬主要關注新移民議題,但她其實還身兼彰化扇形車庫導覽志工,今年清明連假期間回鄉導覽,讓許多人非常驚訝,「每次我去講扇形車站,還有人會哭,他們會說為什麼台灣的文物,是由從柬埔寨來的人在保護,但其實文史工作者們都做很久了,只是有時透過一個外籍的人來分享會比較有用。」

她說到,做志工是新住民與社區互動最快的方式,因為新住民需要多與在地接觸,需要文化碰撞,「我們常說不要歧視,但一定要透過活動才會更了解,例如辦鐵道研習營,而我這個人不怕被笑不怕丟臉就會上台分享。」談到台灣文資保存,林麗蟬感嘆道:「這是很衝突的,從文物保存來看是無價,但經濟考量則是要拆除。現在是保留處理,但保留方式有分活的、死的,活的是有呼吸,未來如果改高架,那一塊就會取消,還有人想在那邊蓋百貨公司。」

「我對政治人物這件事其實不熟。台灣政治人物有很多面向,有時很搞笑、嚴肅,也有不合情理的時候,而我認定的政治人物,是要代表人民。成為立委後,會希望做到全面溝通,這是和其他立委不同的地方,我們除了提案,還會實際做推廣,服務選民還是需要,但我們也要在自己專業上花時間深入。」

新住民媽媽努力的目標:如何讓孩子尊重媽媽的家鄉?
許多台灣早期移民婚姻,因中文都還沒學好,更別談讓孩子講母語,而林麗蟬從柬埔寨來到台灣,兩個孩子從小都是以台語為主,「那時母親來台灣,我女兒還跟她講台語,到最後我媽媽還會講一點台語」,但因女兒有回柬埔寨上課的經驗,孩子學習語言較快,慢慢地可和當地溝通:

「當然回來就忘了,但語言忘了文化不會忘,譬如吃鳳梨沾辣椒鹽巴,現在還介紹給同學。而除了文化的影響,還有人的關係,譬如女兒就比我跟哥哥的小孩更熟,透過網路就會學習彼此的語言,像我哥的小孩也去補中文,去年她去泰國比賽,就line我說跟舅舅講好了,比賽結束自己搭車回柬埔寨,舅舅會去接她。」

林麗蟬接著說道:「這其實就是辦新二代培力的意義。這些新二代回到媽媽故鄉,不是觀光,而是跟當地親人來往,我女兒現在比我認識的人還多。」

除了讓兒女與家鄉繼續保持聯繫,林麗蟬也下載柬埔寨的廣播App,有音樂台、體育台、娛樂台,「有些節目很可愛,會先跟外國人打招呼、會跟和尚打招呼,口氣和說法都不一樣,那我女兒常會笑翻,因為兩分鐘都在打招呼。」而柬埔寨同輩的兄弟姐妹,也常分享當地童謠給在台灣的兒女們,孩子們因而建立起彼此的語言。

每年暑假都會帶兒女返鄉的林麗蟬,今年因時間被立法院綁住無法待太久,但仍幫孩子安排到養豬場和米廠實習,「大家會覺得柬埔寨養豬場很髒,但其實沒有,另外還有參觀米廠,我們家族就是做這個,會希望他們到當地了解食品業。」在耳濡目染下,兒女從語言、文化慢慢了解媽媽的家鄉,也產生認同:

我女兒對身為柬埔寨孩子感到驕傲,還曾告訴我想去柬埔寨念大學,我爸爸有十個兄弟姐妹,我媽媽有七個,是大家族,她會覺得去那裡很快樂,我兒子國中二年級去吳哥窟,就很驕傲跟同學說「上禮拜才從那邊飛過來。」然而,要如何不強迫孩子,卻能尊重媽媽的家鄉,是很多新住民媽媽們努力的目標。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