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後新聞稿】紓困4.0勿忘非營利組織 NGO工作者恐成紓困孤兒!

文章類型 新聞稿
發布時間 2021.06.15, AT 04:04 PM

線上直播記者會(FB直播)🚩https://fb.watch/6aHO7-78mX/
線上直播記者會(YT留檔)🚩https://youtu.be/FZUV65nfxZc

立法院從6月7日至18日加開臨時會,預計將處理紓困4.0規模2600億的特別預算,最晚希望能在6月18日前完成三讀,公督盟肯定朝野黨團在疫情嚴峻下,行政立法合作加速紓困預算的撥發與審理,但這次疫情來得又急又快,各部會提出的各樣紓困措施與經費自然可以理解,也該支持。

只是讓公督盟憂心的是,目前只看到第一部門(政府)與第二部門(企業)相互拉拔叫賣如何分配資源,而多數默默在台灣各角落服務的社會團體(第三部門),卻好像被遺忘在這波紓困裡。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1989年解嚴之前,台灣僅有5000個左右社會團體,2001年來到 1萬8695個,2006年有2萬8027個,2010再增加3萬5392個,2016年來到5萬30個,近年台灣社會團體總數已達5萬7306個,如果加上職業團體1萬1212個,總計已經達到6萬8518個正式立案的民間團體。

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公督盟因為組織的特性,過去都一直不拿政府的補助,但這不代表其他公益慈善團體不需要。目前依照內政部的統計,台灣已經有7、8萬個NGO。保守估計也有數十萬的從業人員,目前是首當其衝,受到最大的傷害。非營利組織是台灣社會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但很可惜的是政府著重在第二部門、企業的,反而第三部門在社會角落扮演幫助弱勢公益的的角色,得到的幫助是較少的。非營利組織本來就是辛苦的組織,原本受非營利組織幫助的,更是弱勢的弱勢。第三級警戒也將近一個月,非營利組織的問題也已經開始具體出現。每個NGO的組織大小規模不同,希望我們的政府、立法委員未來相對應的政策可以有更多的關心支持。」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勵馨是一個社會福利的組織,去年也嘗試申請過紓困,從我們的經驗中,行政作業非常繁瑣。勵馨是中大型的組織了,花了一兩個月才能完成作業。目前設定的紓困條件,是不利於小型還有倡議型的組織。因為要近五年內,有申請政府委辦服務方案的團體才可以。對服務性的團體還算有機會但對於小型、倡議型的難度是非常的高。去年紓困的情形統計到去年七月底,有44件申請,只有13件通過,可以想見寥寥可數,因為門檻非常高NPO的對象是人,薪資才是最關鍵,條件門檻還有補助的內容都不符合NPO的特性。」

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理事長鄭信真:「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的成員是來自台灣260個社福團體。在疫情快滿一個月,已經得到很多的反應,團體的服務停止,收入減少,但支出是一點都不會減少的,大家開始有財務的壓力。已經有超過一半團體嚴重受到疫情影響,有紓困的需求,走政府紓困的需求,幾乎都沒有辦法通過。因為有些團體的政府補助還在,因此沒辦法達成收入減少的比例。政府應該要比照,針對有在服務的團體直接給予補助。政府應該要編列預算直接給各個單位財務上的津貼,特別需要的才要透過程序申請。」

全台非營利組織面向含括社福、醫療、環保、人權、動保、藝術、文化、教育、體育、工商職業等團體,共約有數十萬人投入專職工作,其中以社會服務及慈善團體佔3成最多,扮演社會最底層支持與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公督盟擔心在這波疫情中,萬一這些非營利組織團體也成為經濟崩解的受害者之一,而必須縮編與資遣,在接下可能更為艱難混亂的社會復原過程中,少了這些有豐富經驗的第一線社工人員幫忙,那麼衍生的社會問題與各種家庭悲劇將難以想像。

台北市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執行長李三財:「NGO的紓困應該跟企業有不同的分向,薪資跟租金的補貼很具體也很中性。同時在台留學生、外籍生也面臨到打工的困境,這些也需要有相關的團體關心。更重要的還有72萬的移工,我們都面臨同樣的困難,我們在台灣呼吸同樣的空氣。關心非營利團體,幫助我們解決更多立即性的危機。」

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何宗勳:「任何的執政黨,在野的時候跟公民團體的合作是非常緊密的,一旦執政之後,互動跟對話的差異是有天壤之別。尤其是倡議型的NGO,角度是批判監督政府的,獲得的支持就弱很多。如何能在疫情受到幫助,目前對NGO沒有看到任何項目,很多動保團體不能舉辦各項活動,第一項的救援與送養,這些活動、募款都停止。這一波政府補貼各式各樣的產業,卻沒有紓困到非營利組織,是非常需要檢討的。」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辦公室主任陳明里:「建議政府把NPO視同旅遊業的方式,直接補貼。我們是穩定社會最後的一道力量,平常幫政府在做事情,遇到困難政府卻把我們丟到一旁。這些協會平常都靠募款,很多固定捐款的都抽單了,NPO的人現在就是宅在家吃老本。不管政府推出甚麼政策,建議最快的方式,有投勞保的NPO,比照旅遊業的方式紓困!」

公督盟常務監事謝東儒:「政府大概沒有心力看到NPO的服務。我們很重要的是靠人力,但現在連支持人的都沒有資金。現在都是靠大家先撐著,沒有薪資的方式來協助,但我很懷疑能撐多久。希望政府的眼光顧及到我們所服務的對象,才能把服務做得長遠,也才能說這是一個重視人權、公益的國家。」

公督盟具體建議:第一、行政院各部會應盤點其主管非營利組織紓困需求;第二、成立單一窗口協助中小型非營利組織辦理可適用之紓困方案。當實體經濟受到衝擊,今年下半年非營利組織的募款,勢必將出現較大規模的衰退,政府需要超前部署,預先為非營利組織做好過冬的紓困準備。

這近7萬的民間團體也是台灣社會多元化的象徵,如果是因為這波疫情而導致募款寒冬,而非組織本身經營管理等問題,大家就更該協助讓他們繼續生存下去。雖然大家都受到極大影響,但懇請社會大眾與企業繼續捐款支持與你價值相同或有成效的公益團體,或許可以減少金額,但千萬別停止幫助。

2300萬人,每人願意捐助1000元,就有230億元的善款在這波寒冬中流轉,政府未來發給民眾振興經濟的費用,也該考慮可以指定轉捐給立案的非營利組織。隨著全國三級緊戒的發佈,連零錢與發票募集都受到巨大影響,只依賴傳統的捐款顯然還是不夠,許多非營利組織已經結合私營企業特質與商業導向,將自己的服務內容商品化線上化,創造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以獲取盈餘持續推展公益。

公督盟吳鯤魯理事長:「最穩定的社會力量,希望得到社會的支持,然後撐住整個社會。在開發程度更高的國家,是社會進步的真正指標。公督盟本身的監督一向全部都靠民間來支持,透過感恩餐會來募款,支持整年一半以上的金額,但今年也沒有辦法執行。希望NPO可以依照規模給防疫或紓困的津貼,讓台灣社會進步的力量,可以得到支持。公督盟會緊盯這個立法院的預算,我們會持續的監督,也請民間團體的夥伴跟我們一起監督立法委員,把這些救命錢用在刀口上,也希望行政部門也能回應我們所有的非營利組織所提出共同的要求。」

公督盟常務理事曾建元:「非政府組織是扮演補充政府功能的角色,政府的功能是有限的,一些公共的服務,在民主國家中的公民社會是由非政府組織來承擔。一般社會服務功能的,都要依賴逐年的募款,靠有關單位計畫的支持,才能夠維持營運。除了公督盟之外,還有很多的組織,人員也面臨到疫情之下紓困的需要,個人也都需要得到紓困。六月底就要繳稅,提醒企業、民眾捐贈是可以抵稅的。也呼籲相關企業跟民眾能夠看見並重視非政府組織的功能。」

第一部門、第二部門、第三部門猶如一張三腳椅,政府與企業千萬別只顧著自己紓困獨好,斷了第三腳,這張椅子(國家)也必定垮掉!

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最後補充:「有些不是非營利組織的朋友,可能會認為這適者生存。但我特別要說,是受限於人團法的規範,不能有營利行為,不是NGO不努力,不對資金做超前部署。小額支持者會因疫情的發展不確定性,把錢留下來做準備。非營利組織真的是社會的最後一道防線,長期對於社會弱勢關懷,如果因此讓NGO垮了,人離開了,疫情後可能會造成另一波的社會問題。」

提醒政府務必趕快盤點國內非營利組織在這波疫情所遭遇的困境與需要的協助,納入未來紓困計畫中,這些專職工作者薪資普遍不高,多半具有高度理想性格,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千萬別讓幫助弱勢的團體,此刻成為更弱勢更沒人幫助的一群人,呼籲紓困4.0勿忘非營利組織!

 

 

時間:2021年6月15日(二)10:00

線上直播記者會影片檔https://fb.me/e/U9bYZyEA

10:00~10:05 開場介紹與會來賓、呼口號

10:05~10:15 公布記者會表格

10:15~10:25 發表記者會訴求

10:25~10:30 媒體提問Q&A

出席來賓:

鄭信真(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理事長)

李三財(台北市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執行長)

何宗勳(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督聯盟秘書長)

王玥好(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陳明里(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辦公室主任)

吳鯤魯(公督盟理事長)

曾建元(公督盟常務理事)

謝東儒(公督盟常務監事)

張宏林(公督盟執行長)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