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2016《天下》國情調查:新總統 請聽我說
發布時間 2019.11.25, AT 09:53 AM
這場攸關台灣未來4年樣貌的選舉,考驗選民的抉擇,也考驗蔡英文、朱立倫、宋楚瑜這3位候選人。他們的挑戰,來自人民幫新總統擬妥就任後優先處理的課題。人民渴望新氣象,因為「經濟不景氣」、「政治惡鬥」、「貧富差距擴大」,已連續兩年蟬聯台灣最重大危機。人民渴望新作為,因為「提升經濟實力」、「提升教育品質」、「縮小貧富差距」、「保障食品安全」,已經是政府最需要拿出成績的項目。很多人心中已有理想的領導人,但是還有16%以上的選民意向不明,保持觀望。可是,他們面對的,其實是三種領導風格的對決。蔡英文以變革為訴求,以她改造民進黨為例證,努力說服選民台灣已到了變革時刻,而她正是最適當的領導人。朱立倫則提醒選民,他同時擁有中央與地方的領導管理經驗,應得到選民肯定。宋楚瑜雖然三度參選,他的「兩岸一家親」說法,卻反映這位政壇老將,善找盟友、處理政治摩擦的能力。拉大格局看,他們的考驗,還來自談判加入TPP、RCEP等區域經貿組織,與處理兩岸政經關係。這些挑戰,在在影響台灣的長遠發展,以及2千3百萬人民的福祉。選民的評價,手中的選票,決定哪種領導風格,將帶領未來的台灣。
新年伊始,一場總統大選就在眼前。對台灣人民來說,這是一場攸關台灣能否向上提升的抉擇,更是一場超越勝負的選舉,因為,接下來無論誰執政,全民已幫總統擬妥一上任就迫切處理的課題。
究竟,此刻的台灣人民在想什麼?有哪些又是民眾最期待優先解決的問題?
根據剛剛出爐的2016《天下》國情調查,民眾覺得台灣社會當前最大的危機,前三名和去年一樣,依序是「經濟不景氣」(41%)、「政治惡鬥」(32.4%)、「貧富差距擴大」(12.2%)。(見表1)
政府最需要馬上改善的項目方面,沒有意外,「提升經濟實力」(45.5%)以大幅差距排在首位,其後依序是「提升教育品質」(16.5%)、「縮小貧富差距」(13.9%),以及「保障食品安全」(13.4%)。(見表2)
「自己荷包有沒有縮水,絕對是最有感,」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觀察,民眾對經濟問題的反應向來敏銳而直接,再加上台灣社會過去幾年普遍籠罩在薪水沒漲、房價持續攀高的氛圍下,「迫不及待地不吐不快,」他說出民眾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2015年)國情調查中,「提升教育品質」還落於食安之後,排在第四,結果今年竄升到迫切改善名單前三名。
「十二年國教的紛亂、課綱微調爭議、大學退場、技職教育再造、……」成大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黃清賢,隨口念出一連串教育相關問題,「別說家長無所適從,連一般民眾也知道教育出問題。」
黃清賢進一步補充,教育會成為民眾眼裡的當務之急,其實還有經濟層面的意涵。「日子不好過,會希望靠教育翻身,結果現在翻身的管道也出問題,自然要優先點名,」他分析。
看完「作業清單」,誰是此刻人民心中最能解決問題的人選?
我們可以比較相信誰?
因應總統大選,這次國情調查在詢問完政府最需馬上改善的項目後,緊接著問「哪位總統候選人較能解決你在上題提出的問題?」
結果有32.9%的民眾選擇蔡英文,大幅領先朱立倫的14.5%、宋楚瑜的12.9%。(見表3)
值得留意的是,「不知道」與「其他」的比例也頗高,各佔16.7%與16.3%。進一步細看民眾的「其他」回答,當中表示「都不行」的高達66%,還有「未決定」佔七.八%、「三者沒有差異」佔2.1%。
三位候選人的能力在接受民意檢驗時,也難掩各自的盲點。
例如,朱立倫就至少要說服更多黨內同志的認同。將本題結果與政黨傾向交叉分析,可發現所有表態支持國民黨的受訪者中,只有53.5%肯定朱立倫的能力,顯示他的「換柱」效應仍餘波蕩漾。(見表3之2)
而宋楚瑜最需要的,則是更多年輕人的認同。以20至29歲,以及30至39歲兩個青壯族群來說,將票投給宋楚瑜的比率都只有個位數,顯示「宋省長」光環頂多及於六年級生。(見表3之1)
至於蔡英文,最大挑戰是讓「異己」族群相信她。王業立舉例,儘管馬英九此刻民調只剩個位數,但早在08年他首次參選總統、民進黨勢頭跌至谷底時,可是一舉拿下58%的高得票率。
對照此時,當全台普遍彌漫著對國民黨的不信任,台灣卻還是有3分之2的人不相信蔡英文。王業立觀察,關鍵就是大家對她的經濟與兩岸政策不放心,即便她在這次選戰已不觸及統獨,同時對經濟與產業政策也有刻意著墨。
不管是誰,快簽FTA救產業
事實上,從國情調查結果,以及產業界現況來看,經濟與士氣的提振已經刻不容緩,人民將經濟列在首位,有八成民眾不滿意台灣經濟表現(見表4),不能再視同以往,因為它隱然已是一股求救訊號。
在調查中,今年有高達六成民眾對台灣的未來表示悲觀(見表5),足足比去年高出7個百分點;而表達「非常樂觀」者,也僅有4.2%;認為貧富差距嚴重的民眾,也增加為92.5%。(見表6)
「現在比2008年金融海嘯那時還差,」談起產業現況,台中精機董事長黃明和,語氣盡是無奈。他解釋,受日圓持續貶值,加上中國大陸需求減少、金屬原物料成本大降等影響,過去一年台灣工具機的外銷競爭力大幅衰退。
「以前國外會買台灣設備的人,現在都直接跟日本買啦,」因為做機器設備而對企業投資動向最清楚的他說,國內各行業眼看政局不穩,也暫停投資在觀望,「來我們這行看看就知道,生產線都空在那裡啊,小公司不怕勞動部管的,直接放無薪假,有規模的則實施彈性休假,總之一片慘澹。」
問他該怎麼辦?「不管誰選上,朝野趕快整合,趕快洽簽FTA,不然會被韓國打得很慘,」他語氣急切地接著說,還有兩岸關係一定要搞好,不然會被當地客戶抵制,「明年已經確定不好過,但千萬不能再空轉、不能朝野對幹下去。」
台中精機近年堪稱轉型有成的工具機典範,除了進軍醫療、民生消費等產業外,還開發出透過雲端遠距維運客戶廠內設備的技術,讓設備增加不少附加價值。但當黃明和做了企業自身該做的事,他對政府為所當為的呼喊,也顯得更加真切。
食不安心 怎麼治黑心?
11月下旬,蔡英文公布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結果名列首位的竟是食安專家、台大公衛學院教授吳焜裕。
這正是經過民調後的決定。民進黨民調中心主任鄭俊昇透露,民眾對食安問題不滿已久,而且相較經濟、教育等結構性問題,「食安是可以透過立法院,改變馬上看得見的問題。」
事實上,頂新劣油案日前在一審判決無罪後,引發社會一片嘩然,先是「恐龍法官」的討論,到蔓延至今的秒買秒退,究竟,台灣民眾對食安問題了解多少?
今年,《天下》國情調查特地將這項國人最關心的民生問題納入調查,結果顯示,民眾認為食安會出問題首推「企業黑心」(44.4%),其後分別是「執法人力不足」(26.2%)、「社會缺乏監督機制」(26.2%)、「法源不足」(22.6%)、「司法單位專業不足」(21.7%)、「消費者追求低價」(15.9%)。(見表7)
攤開這份結果,台大食安中心執行長許輔苦笑道,或許是經過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教育」,台灣民眾對食安的認知並無太大偏頗,但他也補充,企業黑心不只是道德問題,也是產業秩序不周的問題。
「大家都是共犯,彼此都知道,」許輔舉強冠餿油為例,正是產業界受到通路商的利潤擠壓,加上消費者對低價一味追求下的產物。
「雖然大部份不會造成身體傷害,但很明顯台灣的法令與規範上,必須趕緊迎頭跟上國際了,」許輔說,尤其這幾年「食安法」的修法,會讓人民誤以為已上軌道,「但包括小餐廳、販賣店,其實台灣有九成的食安源頭都未納管。」
選完,政治惡鬥也該停了吧!
在這次的調查結果中,除「政治惡鬥」是民眾認為當前第二大危機外,「促進朝野合作」也是被民眾認為政府最需要馬上改善的項目之一,與「增加就業機會」並列第五名。民粹政治當道、國會失能,百姓對政治的失望已經忍耐到了極限。
比較近兩年詢問民眾「對目前立法院的表現滿不滿意」,今年結果嚴重「倒退」。姑且不論表達滿意的僅5.7%,已比去年退步近四個百分點,在合計「不太滿意」與「非常不滿意」比率,今年也竄升至快要破九成(88.8%),去年是81.5%。(見表8)
要探究對國會的空前不滿,再看看這一題「立法院最應改革的事項」。結果,排名前三的答案分別是「協商透明度」(26.6%)、「議事效率」(19.2%)、「立委操守」(17.2%)。(見表9)
其實,從服貿黑箱引發的太陽花運動,即知台灣社會已經為立院的「協商透明度」付出巨大代價,但從立院諸公,到各政黨,人民始終沒聽見那股真誠的改革聲音。
15年10月,代表時代力量參選立委的黃國昌,邀請台北市長柯文哲到汐止選區對談,他在演講時,用「反媒體壟斷專法」在立院的歷程,痛陳國會的失能。
黃國昌說,13年初,民進黨承諾立法,後來國民黨也支持,但再之後卻發生財團直接指導國會,「該法現在還躺在國會,這就是台灣民主政治在國會的現況。」
「為什麼這些政治人物,為什麼這些政客,搞了這麼多狗皮倒灶的事情,到現在都還沒有事,他們真的把人民當成是傻子嗎?」黃國昌當天問出許多市井小民共同的心聲。
後握手時代 兩岸關係怎麼走?
儘管近年來,兩岸關係走向已排不上人民當務之急的清單,但它的不確定性毫不亞於其他危機。尤其翻開阿扁執政時期,包括05、06年,兩岸政經情勢都是人民眼裡僅次政黨惡鬥的第二大危機。王業立表示,此刻台灣許多人不信任蔡英文,正是對10年前兩岸緊張處境猶歷歷在目。
而2015年,兩岸大事非馬習會莫屬。其實早在兩年前,2014《天下》國情調查中,就曾詢問民眾「是否同意馬英九在任期內以總統身分與中國主席習近平直接會面對話?」
結果,當時有60%同意,不同意為25.7%。而就在馬習會果真於去年11月7日發生後的一個月,詢問民眾「認為馬習會對於維護台灣人民福祉有沒有幫助?」回答正面「有幫助」和「有點幫助」的共31.6%,認為幫助不大的達五成五。(見表12)
「當想像馬習兩人可以平起平坐,又代表和平,大家多半會給予肯定,」王業立分析,但在事前的期待心理下,事後卻發現無突破性,也沒有什麼實質效益,可能很多原本持正面期待想法的人,也開始轉趨否定。
其實,進一步分析看待馬習會的民眾,會發現年齡愈長,也愈認為馬習會有幫助,像是60歲以上的民眾,有32.8%認為至少都有點幫助,但20到29歲這個族群,則只有24.1%,反而是高達6成1認為幫助不大。
隨年紀不同而有不同結果的,還反映在國家認同上。根據今年結果,此刻在台灣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民眾有63.1%,有6.1%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認為「都是」的佔28.3%。(見表11)
把時間軸拉長來看,自認「台灣人」的比率很明顯在三年間有緩增趨勢,特別的是,自認「中國人」的比率也在增加,亦即兩年前自認「都是」的民眾,正緩緩偏向各自的光譜。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表示,未來會有更多「都是」的民眾往「台灣人」流去,至於「中國人」,「在台灣就是5%到10%之間,也不會有太多變動,」長期研究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的他分析。
張茂桂表示,在台灣,說自己是台灣人已是一個政治正確的答案,「宋楚瑜說他是台灣人,蔡英文也說她是台灣人,但各自認知的意思不見得一樣,」他舉例說,但可以確定的是,已經看不到自認是「中國人」的年輕人了。
的確,20到29歲這個族群,也是自認「台灣人」最多的(74.1%),甚至完全沒有人表示自己是「中國人」。
事實上,這群有著「天然獨」稱號的世代,在被問到台灣與大陸的政治關係時,有高達56.3%傾向台灣獨立;33%傾向維持現狀;而持急統或「在一定的條件下統一」立場的,則僅有7.2%。
「天然獨」不見得「逢中必反」。20到29歲的族群在被問到兩岸經貿最好的情形為何時,他們有超過一半(53.6%)都傾向「在一定條件下開放」,甚至持「加快開放速度」立場的也有11.6%。
反倒是60歲以上的族群,在對中國的開放上,則顯得相對保守。例如,在面對兩岸經貿時,最多選擇「放慢開放速度」(16.1一%)與「維持現狀」(28.7%)的都是60歲以上民眾。
而在被問到「擔不擔心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時,台灣有62.3%的民眾表達擔心(見表十五)。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20到29歲這個族群表達擔心的比率最高,達68.8%;其次就是60歲以上的族群,他們當中有66.1%的人擔心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
立院別牽拖 速審「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另外,這次《天下》國情調查也首度列入多數企業關心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相關問題。在剛於去年12月發表的《天下》兩千大CEO2016年景氣預測與戰略調查,企業CEO們認為未來5年影響台灣最大的趨勢或創新,第一名就是「TPP、RCEP等區域經貿圈成形」,接著才是「紅色供應鏈崛起」、「物聯網」、「網路取代實體經濟」。
但根據國情調查結果,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還是離一般民眾有點距離。有高達9成的民眾,不是沒聽過,就是不了解條例的內涵。但無論是否了解,還是有55.6%的人支持立院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見表13、14)
甚至在支持民進黨的民眾當中,也有56.8%的民眾支持。顯示一個看似各方都認同的法案,卻躺在立法院超過一年,再次證明「議事效率」為何高居民眾最不滿意立法院的第二名。
除了社會必須及早建立走出去洽簽貿易協定的共識,對個人而言,在工作的選擇上也可看出台灣人民的傾向。
首先是,「若有機會,你願不願意去大陸 工作?」今年結果與往年相似,持願意態度者與不願意者的比率約為3比7。(見表18)
而問到「若有機會,你願不願意去國外工作(不包括大陸)?」結果比率約5比5,也就是有一半的人持開放態度。
針對這份結果,韜睿惠悅總經理王伯松表示,其實台灣人對「走出去」工作可以更開放。他說,儘管現在去大陸「不見得是你想去就去得了」,因為對岸企業規模動輒10倍大於台企,而且前進腳步很快,但全球經濟現正處於轉變期,產業有衝擊就有機會,當企業界看似對人才晉用趨保守,但對具備新思惟的人才依舊需求殷切,「關鍵還是自己有沒有更開放的視野與態度。」
一份適逢總統大選前的國情調查,除了讓國人更了解自己,也是人民提供給新政府的最佳執政參考。
接下來的關鍵,就是新上任的總統,如何面對人民最關切的問題,發揮改革的執行力。(伍芬婕協助採訪)
※2016國情調查 調查說明
本項調查是天下雜誌調查中心於2015年12月9日至12月15日所進行之民意調查。調查方法係以台灣住家電話號碼簿為母體,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家戶電話號碼,並進行尾兩碼隨機替代。最後成功訪問1,084位年滿20歲以上之台閩地區民眾,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98個百分點。樣本資料通過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居住縣市之統計代表性檢定。
調查執行:天下雜誌調查中心 熊毅晰、伍芬婕、鄧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