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後新聞稿】「新政治.新國會──第2波民主改革」座談會

文章類型 記者會新聞稿
發布時間 2019.11.26, AT 01:18 PM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永社、台灣法學會與澄社共同舉辦、台北律師公會國會工作委員會協辦的「新政治.新國會──第2波民主改革」座談會,在3/5(六)下午2時於台北律師公會第三會議室舉行。

本次座談會由公督盟理事長黃秀端教授主持,她在會議中表示:「本次座談希望從『文明、陽光、公益、效能、透明」出發,談國會改革與憲政改革。新國會上任一個月,現在正是最佳的觀察時機。正因為社會大眾的關注,立委的質詢表現也已截然不同。」

國會改革與憲政改革,孰輕孰重

與談的陳英鈐教授認為:「國會改革必須先於憲政改革。因選舉制度致使政府交接期占去當屆立委第一會期近半時間,此制度需從憲政開始改革。而立法輔助機關,如法案評估中心、法制局的質能都應該提升;再者,如資策會、工研院等輔助行政機關的研究單位,因為時空背景改變,已經不再具備原有功能。」
與談者陳耀祥教授表示:「面對新政治、新國會,應有新的思考方法,一是制度改革、一是空間的重新思考,所有改革都需要系統性地進行,應讓國會改革先行再行司法改革。黨團亦應扮演提案把關者的角色,尤其在提升立法品質上,除預算中心、法制局都應該是一大輔助力量外,更需建立法案內部審查機制。」中研院蘇彥圖助研究員,「即便台灣經歷了首次國會政黨輪替,但舊制度仍可能箝制新立委的表現,因此制度改革相對重要,甚至應優先進行」的說法也呼應了陳耀祥教授。
現場提問者也表示,台灣的新國會、新政治,有一大堆問題待解決,故更應區分輕重緩急。主持人黃秀端教授對此回覆:「的確應有改革時程,第一階段先從可直接執行的部分開始;第二階段修法、第三階段才是修憲。」同時也是呼應了與談者陳英鈐教授提出的「國會改革必須先於憲政改革」。

公民參與──從訊息傳遞轉為掌握知識

中研院蘇彥圖助研究員就近期公民高度關注新國會的現象提出:「從國會調查兵團得知,即便平日也有上千人鎖定立院轉播,足見民眾對新國會的期待。不管台灣將採半總統制、總統制或內閣制,勢必都需要強而有力的國會。期待新國會、新政治應做全面翻修,甚至應修改規範立法院的憲政法源。」與談的國會調查兵團王希則表示:「選前就已看見許多公民致力於資訊傳播,如公督盟的立委評鑑成果、沃草的立委出任務,在在都是檢視立委過去對法案的表態與表現,這也正是公民社會進步的徵兆。就目前觀察到的『公民的進化』與『國會的進化』,可見台灣是往進步的方向走。但這是否為國會剛開議的蜜月期,仍值得關注。」
與談者楊聰榮老師認為:「與過去相較,新國會、新政治的最大特色是經過公民政治洗禮,藉由政黨輪替成就新政治。期許台灣應建立以知識為前提而做出決策的理性國會,希望新國會強化問政能力、強化國會與公民社會以及人民間的直接運作,方能發揮代議士作為民意代表的真義。」 現場提問者以瑞士為例,認為黨團應負責提案品質並如瑞士般由公廣頻道邀請各黨團公開說明。黃秀端教授則回應:「近期時行的新投票模式i-voting,在新國會、新政治中,最重要的應是過程中讓民眾表達不同意見並充分討論。」
與談者王希觀察近期現象提出對新國會的質疑,「公民也好奇民進黨會不會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過去民進黨主推的議題能否如預期地發生?直接民主的神話能否實現?轉型正義又能落實到什麼程度?選制能否改革?小黨到底能得到多少的機會,民進黨願意釋出多少的權力空間。」另一提問者則表示,「目前國會看起來在野黨與執政黨雖換了位置,但腦袋卻沒換。新國會黨團協商已經透明化後,公督盟的下一步要做什麼?」與談者陳耀祥教授則建議公督盟,「應要求立法院定期進行立法報告,向人民報告立法目標、構想和預期效果。」
楊聰榮老師回應:「所謂公民政治是要養成政治參與文化,如:公民參與、審議式預算……等,目前已可明顯看到公民政治洗禮在新國會發酵。此外,公民社會也需要許多的中介團體、角色組成、互動,必須要有團體出來促進公民政治深化。」

藉由本次「新政治.新國會──第2波民主改革」座談會,足見公民對新國會的期許不再只是立法或提案,更多的是如何讓公民從提案時便開始介入並確保立法過程的公開透明。

座談日期:2016/03/05(六),14:00-17:00
座談地點:台北律師公會第三會議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7號9樓)
主持人:黃秀端(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長)
參與貴賓:王 希(國會調查兵團發言人)
     陳英鈐(台灣法學會監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陳耀祥(永社副理事長、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楊聰榮(永社論述委員、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常務監事)
     蘇彥圖(澄社執委、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依姓氏筆劃排序)
協辦單位:台北律師公會國會工作委員會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