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公評網】綜觀蔡英文的就職演說與其挑戰
發布時間 2019.11.22, AT 04:28 PM
曾建元/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台灣)
蔡英文在今年五月二十日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當日上午,她在總統府前對全國人民發表就職演說,宣示蔡英文時代臺灣的國家發展方向。
蔡英文的演說,可分成五個重點,茲分別評述之:
一、經濟結構轉型
近二十年來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形成及其對臺灣商品原料與製程的高度支配以及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市場的高度依賴,在中國大陸產能過剩與歐美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導致臺灣整體經濟成長的遲緩,而經濟發展紅利也因國民財富重分配機制的設計不良,大量飽入臺灣的跨國企業主私人口袋裡,無法滿足大多數人民生活上的需求。因此,擺脫中國大陸經濟圈的磁吸,分散對外投資與市場風險,尋找臺灣經濟升級的新動力,增加國內投資和就業機會,是新政府必須採取的經濟戰略。蔡英文自許將打造一個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追求永續發展的新經濟模式,由此可覘知,如何創造國內就業機會,提高勞動者所得,是蔡英文的經濟政策的價值目標。關於臺灣本地經濟新動能,蔡英文有五大創新研發計劃,分別為臺南的綠能研發中心、串聯臺北臺中及高雄的國防產業聚落、桃園的亞洲矽谷、由臺北南港新竹臺南三大科學園區連結成的生技產業聚落,以及臺中的智慧精密機械聚落,再外加一個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強勢農業。而關於對外貿易關係,蔡英文則提出新南向政策的亮點,鼓勵臺商向這一新興市場和新興的世界工廠轉進,以降低兩岸經濟在臺灣對外貿易中的比重。
蔡英文把臺灣的新經濟根植在臺灣本地的新興科技產業聚落,鑲嵌在全球性的物流通路當中,而以東南亞和南亞作為臺灣的經濟腹地。她要克服兩大問題,一是臺灣國門應當更加開放,吸引各國優秀人才來臺投入創新研發和行銷,以彌補臺灣本地教育國際化不足以致國際化人才短缺的問題;二是南亞與東南亞基礎建設與管理人才不足,這可以透過政府的援外建設以及輸出臺灣教育合作辦學來解決。
二、強化社會安全網
臺灣已步入高齡化社會,社會福利支出比例極高,但因經濟發展表現不佳,以致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出現了捉襟見肘的現象。蔡英文宣示將召開年金改革國是會議,希望在社會團結的基礎上,國人能共體時艱,共同承擔改革的責任。另一方面,蔡英文也提出社區主義的長期照顧公共化政策,政府提供資源,以分攤各個家戶照顧老人的經濟和身心負擔。
蔡英文懂得利用支持她的新民意為基礎,聯合各個社會力量,來推動年金的改革,而不取媚於新民意,除了顯示國家福利財政的緊張狀態,更重要的是,她想塑造臺灣新的公民意識,讓臺灣人民學會承擔,而不只是一味要求國家無止盡的福利給付。
三、社會公平與正義
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追求,旨在為臺灣創造新的社會共識,而使臺灣民主得深化與進化,所以蔡英文面對威權國家遺留的歷史傷痕,宣示將基於轉型正義,在總統府下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擬以三年時間,對於過去國家暴力所造成的各種冤錯假案進行平反,以尋求社會的大和解;其次,蔡英文將處理原住民族的歷史正義問題,要重建原民史觀和推動民族自治、復育其語言文化和提升國家對原住民族的生活照顧;第三,則宣示將在十月召開司法國是會議,推動司法改革,以人民信任的司法,鞏固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中國國民黨對於轉型正義問題應當是惴惴不安的,因為該黨就是中華民國國家暴力的製造者,歷史真相的挖掘,正就形同對於國民黨的政治清算,將會徹底瓦解國民黨的社會信任基礎;另一方面,白色恐怖最大的受害者群體,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地下黨人,蔡英文如果能站穩人道主義和尊重人權的立場來肯定那些為理想而犧牲的國殤,則她將可取得道德政治的優勢,進一步要求中國共產黨對於其於鎮壓整肅反革命運動期間所殺害的六百萬中華民國黨政人員進行平反。這將為臺灣各族群和兩岸人民創造出真正歷史和解的社會基礎,使兩岸關係根本擺脫國共兩黨鬥爭的陰影。
四、區域和平穩定發展及兩岸關係
蔡英文在此則務實地看待臺灣的國際處境。她對於臺灣的國家正常化問題未稍加著墨,而把重點放在如何確保臺灣的實質國際參與空間,而其策略,就是強化臺灣與亞洲和太平洋的經濟互賴關係,乃至形成共同體意識。當東亞區域經濟提供了臺灣國家存續的空間,則臺灣對於區域的和平安全,自也有堅定維護的責任。為了不影響臺灣與周邊鄰國的關係,蔡英文則宣示關於東海與南海上的主權爭議,應予擱置,而願與鄰國共同開發。而基於維護臺灣周邊國際安全秩序的前提,兩岸關係應受到有效管理。正因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年的軍事崛起,使其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臺灣基於自身的安全考量,自也應當將兩岸關係放在更大的國際戰略格局當中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持兩岸必須具有共同政治基礎方能開展合作與交流,而對岸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臺灣要承認一個中國或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在蔡英文總統勝選後,對岸即不斷就此釋放訊息與蔡英文。蔡英文作為中華民國總統,她明確提到兩岸在一九九二年會談對於一個中國內涵各自不同見解的相互尊重與諒解,而重申了《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並對兩岸二十年來協商與交流互動的成果表達珍惜,和剴切而又隱諱地提到臺灣民意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憑藉其所獨佔的中國代表權主張一中原則對臺灣的無情打壓的委屈。蔡英文的說法不卑不亢,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還不滿意她沒有說出出賣臺灣主權的一個中國,那我寧可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敵意不減,讓臺灣人民徹底看清,發憤圖強,則當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五月二十日演講完當天,原本對岸傳來對蔡英文示好的聲音,豈料第二天以後即風雲變色,兩岸官方對話機制完全中斷。據聞是習近平在國家安全部門和軍事部門的影響下直接介入主導的。站在兩岸關係長遠的發展以觀,無異於對脆弱的兩岸關係進行結構性的破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推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經濟合作大戰略的同時,在東海與南海與鄰國屢出齟齬之後,再於臺灣海峽生事樹敵,豈不是在自毀長城嗎?
五、外交與全球性議題
資源有限的島國臺灣必須是世界島,才能生存下去。雖然臺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打壓下,國際空間受阻,至今難以正式加入鄰近的任一區域組織或對話機制,但堅持兩蔣以來堅守民主陣營的外交立場,在和平、自由、民主及人權的普世價值上,加入全球議題的價值同盟,深化與美國、日本、歐洲各民主國家的實質關係,爭取臺灣作為特殊國家經由特殊安排參與聯合國宰制下的國際社會秩序,以此獲得國際的同情與支持,是臺灣唯一的生存之道。因此,臺灣絕不能自外於地球,而應當主動配合聯合國的各種全球議程,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蔡英文宣示將會在行政院設立能源和減碳辦公室,共同防制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同時將支持並參與各項全球性新興議題的國際合作,包括人道救援、醫療援助、疾病防治與研究、反恐怖主義,以及共同打擊跨國犯罪等,讓臺灣成為國際社會不可或缺的夥伴。
然前已言之,臺灣由於受國際孤立太久,外交政策強烈依賴美國,也導致國際化與外交人才的不足,在這一點上,我認為臺灣應當檢討既有的移民和僑務政策,考慮擴大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吸引各洲各國學生或華僑子弟來臺留學,並放寬外籍人士的移民入籍和居留條件,使其得為我國所用。換言之,臺灣應當要從價值同盟的角度在國際社會和全球華人社群當中尋找支持者和人才,也要鼓勵友臺華人和臺僑融入在地主流社會,成為臺灣駐在各國最好的民間大使或壓力群體。
結語:準備面對轉型期的陣痛
在李登輝總統之後,陳水扁陷入統獨之爭,施政無法落實,馬英九則扈從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果因循苟且,百廢待舉。將近二十年來,臺灣在民主鞏固和經濟全球化的道路上,出於領導和統合的失能,國家競爭力趑趄不前,在東亞四小龍中敬陪末座。有關臺灣國家競爭力的評比上,臺灣的政府效率一向最受批評,但是臺灣民間力量的豐沛和積極主動,卻受到普遍的肯定。
蔡英文的完全執政,是臺灣人民的共同選擇,她也教導她的選民,要共同承擔國家治理成敗的責任,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蔡英文將會領導臺灣人民和她的政府展開全面性的改革,從以新經濟為名的經濟結構轉型、符合公平正義的社會福利財政分配調整、重建臺灣的族群歷史記憶和促進社會和解團結、盤整兩岸關係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圍堵,到開創臺灣以特殊安排參與國際社會的新外交關係,以及配合新經濟與新外交所需的新教育,可能會影響到國內外既有的利益而招來反撲。改革需要付出代價,蔡英文的每一項主張,在在都需要歷經轉型的陣痛,時間或長或短不一。這些都是臺灣人民追求國家永續發展、恢復臺灣奇蹟所必須要有所體認和體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