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記得國會關說案!?

文章類型
發布時間 2019.11.22, AT 11:56 AM

3月份開始的佔領立院行動中,許多參與者無不將矛頭指向服貿審議中,代議政治的缺陷。但不知眾人是否還記得,將近一年前全台鬧得沸沸揚揚,涉及立法院長王金平及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等人的國會關說案件。該案自第4會期的2014年1月14日第18次立法院院會,決議重付紀律委員會審查後,迄今未見紀律委員會召開會議。藍綠政治人物合謀擺爛,恐怕才是代議政治最大的失靈。

 

立法院處理國會關說案的方式,除了荒謬之外,實在沒有其他更貼切的字眼足以形容。根據「立法院紀律委員會審議報告」,最高法院檢察署未提供相關監聽譯文等資料,且相關案件關係人只有柯建銘與高檢署檢察長陳守煌出席紀律委員會。就這樣開了四次會議之後,紀律委員會得出不予成立的結論:

 

查柯建銘委員因全民電通案件向王金平訴苦,業經柯建銘委員陳述,並經王金平院長證實。再查,黃世銘總長所陳,柯建銘去電陳守煌檢察長關說云云,亦經陳檢察長於本次會議否認,因此有關柯建銘委員關說,應不予成立。

 

審查結論詭異的地方在於,如果是因為證據不足,審查結論應按照一般法律原則,柯建銘與王金平沒有必要主動證明自己無罪,故相關指控不予成立。但審查結論卻是用關說嫌疑人柯建銘陳述,接著又用關說嫌疑人王金平的證實,再由被關說者嫌疑者陳守煌否認關說嫌疑者柯建銘打過電話給他。以被告之間彼此的證詞說明「沒有關說行為」,所以不予成立。如此輕率的結論,葬送了國會尊嚴。 

 

從2013年9月特偵組所發佈的新聞稿中,可大致得知特偵組所指控的關說案大體情形為,陳守煌告知其部屬高檢署檢察官林秀濤,柯建銘曾經找過他並對林秀濤說「柯建銘認為最好不要上訴」。其後,柯建銘又與數度撥打電話給王金平,王更因此親自致電曾勇夫與陳守煌為其關說。

 

因此,王金平不僅只是被關說者,還是關說的嫌疑者。但在「立法院紀律委員會審議報告」中,一切都被輕描淡寫,完全將王金平當作是案件的證人,除了不必出席紀律委員會接受詰問,只需書面答覆外,王金平只被用來證實柯建銘是訴苦而非關說的辯白。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不管審議結論的漏洞百出,最起碼得讓大眾知道紀律委員會經過調查後,兩位立法委員究竟有沒有涉入關說。離奇的是,審查結論只說柯建銘關說不予成立,但王金平關說的部份呢?不要忘了就特偵組所公佈的相關資料,對於柯建銘的指控尚屬於間接證據,例如林秀濤轉述陳守煌說過的話。但關於王金平關說的證據卻是直接一手的監聽譯文,剩下的問題只有監聽譯文是否具有足夠的證據力,別忘了檢評會可是認定「陳守煌檢察長接受王金平院長之關說」。

 

從一開始紀律委員會處理的程序,其實就不難看出最終將導出這樣的結果。2013年9月6日國會關說案爆發後,柯建銘於9月18日立法院開議後的第二天,宣布自請調查,到這裡為止其實應該稱讚柯建銘明確果斷的處理態度。

 

只不過,此後各方的處理態度都越來越不像樣。9月23日各常設委員會召委產生,按照「立法院紀律委員會組織規程」紀律委員會的成員也順應確定。10月4日紀律委員會經由抽籤,決議10月到隔年1月的輪值召委分別是邱志偉、陳明文、薛凌,呂學樟,光是決定輪值召委就弄兩個禮拜,一點都沒有處理重大案件的積極態度。

 

我猜想,當時國民黨團看到這個名單後恐怕都笑了,就準備看民進黨立委究竟會如何處理。事實也證明,綠委們果然沒有讓國民黨團失望,隔了一個禮拜10月11日紀律委員會第1次會議,經過50分鐘的討論後決議,柯建銘自請處分案,因「立法院紀律委員會組織規程」第5條規定,僅處理院會議決交付審議或院會主席依法移付者為限,故不予受理。

 

我實在想不透,一個長於議事程序,甚至可在本次臨時會中以「排隊策略」的技術性方式,阻礙監察委員同意權投票的民進黨,竟然不清楚立法院紀律委員會組織規程中白紙黑字的相關規定,實在完全不合理。如果柯建銘或其他綠委是玩真的,民進黨立委早該在9月18日柯建銘自請調查時,就提醒他自請調查不算數;就算別人不提醒,柯建銘也大可以黨團名義提案,最快9月27日就可以排入第3次院會交付審查。

 

也就是說,在等待確認紀律委員成員的時間,早就可以提案由院會交付審查,等待其後的輪值召委排定議程。但民進黨團非得「一步一步」來,9月18日至9月23日「等待確認紀律委員成員」;9月23日至10月4日「等待選舉輪值召委」;10月4日至10月11日「等待確認自請調查的適法性」。用自請調查繞了大一圈之後,民進黨團直至10月25日才在院會增列議案,三延四拖後終在10月29日交付審查。10月份的召委邱志偉,僅開了一次無關痛癢的會議後,成功安全下莊。

 

到這裡有一件事情得提醒,民進黨團的提案中,僅提案柯建銘交付審查,並未包含王金平,而國民黨團也一同放水,兩大政黨沒有任何一位委員對此公開表達異議,此後紀律委員會中王金平便不是案主,而是相關事件經過說明者。

 

11月份的召委陳明文,面對燙手山芋倒也不是省油的燈。11月5日第2次會議只開會20分鐘,僅處理「請柯委員到會說明」,並「全程開放媒體採訪」。11月15日第3次會議開了80分鐘,由柯建銘冗長卻又不知所云的45分鐘發言後,由段宜康、管碧玲、邱志偉等人發言詢問柯建銘。

 

11月29日第4次會議中,原定邀請的黃世銘、曾勇夫、陳守煌,僅陳守煌一人出席,特偵組亦以個人隱私為由拒絕提供監聽譯文,而王金平亦經上次會議決議書面答覆即可。經過一番詢問與討論後,在全體國民黨委員皆缺席的情況下,達成前述不予成立、前後不通的怪異結論。接著又一度發生審查報告不知所蹤的鬧劇,紀律委員會達成決議後一個月的12月30日,才發文通知議事處送交審查報告。

 

立法院紀律委員會處理國會關說案件,到頭來根本是鬧劇一場。第4次會議中全體未參與討論的國民黨立委,事後才由黨團出面提案重付審查,既然有意見為何不參與討論?更有甚者,重付審查時民進黨團也未對此表達異議。既無異議,第5會期就算扣除佔領期,4、5月份輪值召委亦是民進黨的李應元與蔡其昌,為何完全未排定任何議程,提案者國民黨團也一聲不吭。

 

關說案發展至此,情勢已經相當明顯。民進黨團從頭到尾虛晃一招,原以為其處理手段之粗糙令人髮指,只是猛然回首卻發現,藉由拖延戰術轉移輿論焦點,以紀律委員會漂白外界對於柯建銘的質疑,最終完全落入安排好的劇本,不禁讓人再度感嘆其掌握議事節奏之嫻熟。

 

至於國民黨團既不想得罪王金平,更不想觸怒馬英九,所以乾脆全程放水、不作為、裝死。等到民進黨得出不予成立的結論後,一方面重付審查可不讓柯建銘輕鬆過關,另一方面也可對馬英九與社會大眾有所交代。甚至,民進黨團也因此而鬆了一口氣,恐怕綠委也無法預料若院會正式通過,社會輿論到底會有什麼反應,唯恐衝擊年底選情。

 

故事的劇情就是藍綠合謀,國會自主全是空言妄語。試問,儘管黃世銘向馬英九報告案情涉嫌洩密,但以結果來看的話,若當時黃世銘不報告,這世上還有誰治得了這群牛頭馬面。

 

(作者為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政策部主任,政大台灣史研究所碩士)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