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廁所面交、行李箱裝千萬元 合法獻金以外,立委還有哪些門道?

文章類型
發布時間 2020.08.04, AT 04:10 PM

「政治獻金」絕不止於帳面數字,「給錢要有技巧。」監察院公布立委選戰收受政治獻金明細,誰是企業最愛前10名?在合法管道之外,為何有更多企業捐款,卻不願曝光?

文— 林倖妃

監察院公布2020年立委選戰中參選人的募款細目,讓外界得以一窺到底是哪些企業以「實際行動」支持心目中的參選者,更重要的是,監察院公布的資料可以讓選民清楚理解政治獻金來源與立委關注議題的關聯性嗎?

《天下雜誌》從監察院公布的數據進行分析,在本屆立委選戰中,最受企業青睞的前10名候選人,綠營6名、藍營4名,且均是尋求連任的立委,依序分別為邱志偉(高雄)、李彥秀(台北)、林岱樺(高雄)、陳超明(苗栗)、顏寬恆(台中)、吳秉叡(新北)、吳志揚(桃園)、陳亭妃(台南)、許智傑(高雄)、賴瑞隆(高雄)。

值得注意的是10人中,來自高雄地區就佔4人,其他則是分別居該縣市參選人募款「冠軍」。

結果發現,第10屆立委從企業募款額度為7.9億元,遠不如第8屆和第9屆。在藍綠參選立委多達138人中(總參選人數為410人),吸金前10名所募得總金額1億6599萬元,約佔企業捐款額度21%。

捐款者以中小企業居多,如捐款給邱志偉和顏寬恆,清一色為中小企業;在企業集團中政治獻金最大手筆的遠東集團,資助範圍則遍及藍綠,包括李彥秀、吳秉叡、吳志揚、陳亭妃。遠東集團捐款第一,原因也是透明,收受捐款者都必須給付遠東收據。

買保險,卻買到保險絲?

政治圈都知道,「政治獻金」絕不止於帳面數字。「給錢要有技巧、有方法,」一位熟稔玩法的資深觀察者透露,企業給錢多是採取化整為零,由於政治獻金法規範企業對同一人捐款限額100萬元,因此有的是同一業主卻以不同的公司行號名義,有的則是從下游或是關係廠商支出,看似來自不同管道,背後卻是同一來源。

如此做的原因多因避免樹大招風。一位觀察者指出,有的企業財團捐獻不分藍綠, 希望有事情時,立委能幫忙。卻因為全部攤在陽光下,沒有人願意出手幫忙,「幾次大案子最後都告失敗,」這位觀察者唏噓,「若是人人都有,沒人會感謝。若是有人拿更多,拿較少的人也會不舒服,原本要買保險,最後只買到保險絲。」

第十屆立委選戰企業獻金最多的前10名,雖然均獲得企業大力支持,藍營卻有3位落選,包括李彥秀、顏寬恆和吳志揚,其他7人則順利入主國會。

第一名邱志偉:「我收入多,開支也多」

從企業取得政治獻金,本屆位居首位為出身高雄的邱志偉,選區在大岡山地區,也就是螺絲產業聚集和台南科學園區路竹基地所在地。邱志偉在第8屆第一次參選時,所登記企業政治獻金不過332萬,到第9屆已躍居亞軍,共募得2124萬元,僅次於當年冠軍柯建銘,到第三次參選時更擴增到2866萬元。

邱志偉的政治獻金來源,過去僅有一次遭質疑,是在2017年立法院審議「礦業法」時,地球公民基金會公布曾收受水泥產業政治獻金的44位「水泥業好朋友」名單,邱志偉名列其中,不過在最新公布的政治獻金名單中,則不見大企業財團身影。

對於企業捐款衝最高,邱志偉說,因為他長期在立法院,了解產業發展,企業也認同他的表現和理念,「我的收入多,開支也多,因為選區大、幅員廣,需要掛看板、宣傳車和人力都多。」

事實上,企業捐款有其目的性,不是買保險的心態、以防萬一,就是投資某個議題。從政治獻金名單可以看出軌跡。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南部立委坦承,政治獻金的多寡和參選人平常的互動、交遊有連動關係,也就是跟哪些人互動多,選舉時從他們身上獲得的獻金也會比較多。

農地工廠第一戰將?

另一方面也和「服務」有關,包括立委服務選民、服務企業。例如去年攸關農地工廠存續,「工廠管理輔導法」部份條文修正案在立法院審查時,立委林岱樺明顯站在企業立場,遭環團批評鼓勵全民炒作農地變工廠。

「當時連綠營委員都很訝異林岱樺怎會這麼衝,」這位立委說,「工輔法通過後,企業工廠都認為她很支持他們,認為她是第一戰將。」攤開林岱樺的政治獻金名單,過去捐款企業家數超過九成集中在高雄,到第10屆時有三成左右來自高雄以外縣市,包括台北、新北、桃園、彰化等地,也是農地工廠最多的縣市。

陽光法案,照不到很多地方

看在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眼裡,所謂「陽光法案」並不陽光,因為政治獻金法仍有諸多漏洞,但更嚴重的是政府沒有認真推動「遊說法」,以致監察院雖然公布政治獻金,一般人卻只能看熱鬧,看不出背後任何所以然。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中央及地方機關遊說資料統計,從2008年開始到今年5月,總計申請遊說案件為423件,其中立法院不過核准317件,平均一年僅26件,相較國會每年通過上千件法案,幾乎是微乎其微

「我必須強烈譴責政府嚴重失職,這樣的數字很難令人相信,」一向溫和的張宏林語氣中有著急切感,「要談陽光透明,就要依法規如實進行,揭露清楚。」

政治獻金掛零,不代表真的沒捐

「政治獻金掛零的財團企業,不代表就沒有捐,」一位曾在國會多年的資深幕僚指出,財團企業多傾向檯面下交易:某家富可敵國的企業,老董在世時堅持反對政治獻金,實際上卻是底下人在操盤,是很多人背後的大金主。在公開資料中,金融集團幾乎絕少政治獻金,卻是透過財務操作將錢轉來轉去,轉到支持對象手中,也因此雖然「政治獻金法」明文規範,卻很難追蹤查處。

尤其科技雖然進步,各種支付工具推陳出新,「現金」仍是大家的最愛。「給現金就查不出來來源和去向,對花錢的人而言也較為方便,」一位多次代為轉交政治「現金」的受託者直言,在他經驗中,印象最深刻是在廁所幫忙交付30萬元,而他轉手最大筆是上千萬元,足足裝滿一個大行李箱,「最重要的關鍵是信任,給錢的人、收錢的人和我之間都有信任。」

「政治獻金法」與「遊說法」要並重

國外規範遊說登記透明,是實踐民主制度很重要的起手式,以美國為例,任何企業、組織遊說法案,法規中也規定合理捐款,國會議員幫忙推動法案,有時甚至成為該領域的「代言人」。但台灣卻因遊說法未落實,遊說、關說也沒有界定清楚,不但容易流於捕風捉影,國會議員收受政治獻金有無對價、或是期約賄選等問題,也無法找出軌跡和脈絡。

簡而言之,沒有「遊說法」均衡的「政治獻金法」,無法被檢視,而失衡的制度對合法行事的企業或個人、國會議員,乃至於國家社會,既不公平,更是種傷害。這一點,立法院的委員諸公應是點滴在心頭。(責任編輯:洪家寧)

新聞連結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