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一言堂?!—社會人士列席與發言
發布時間 2019.11.22, AT 12:20 PM
國會一言堂?!—社會人士列席與發言
公督盟於5月4日舉辦「國會法制化論壇」,透過專家學者與對公共事務有興趣的民眾共同交流、討論,希望能夠促進國會開放的法制化。公督盟理事長施信民表示,國會開放是很重要的事,讓國會攤在陽光下,民眾能更加了解所發生的事,對效率提升、減少國會弊端有相當助益。開放國會目的是希望讓國家的主人(立委的主人),可以親自進去觀看開會的過程,使整體運作更加優質化。
在國會法制化論壇的第一場:國會一言堂?!—社會人士列席與發言中,主持人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楊婉瑩提到,去年大家最記憶猶新的陳為廷事件,雖然媒體後來形容為是「禮貌事件」,但其實「制度上去隔離民意的參與」恐怕才是更重要、也更值得大家思索的議題。立法院各委員會組織法第八條以及第九條,都名列立法院各會議得邀社會人是列席、以及會議公開原則。但是實際上立法院公開的程度其實是非常低。上次黃承儀研究員也曾在司法法制委員會中被質疑發言的權力,只因為他不是立法委員,而是學者。也就是不管是學者專家、民眾旁聽,其實都是被擋在門外的。而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國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中研院法律所助研究員蘇彥圖以自身的法律專業提出四點意見。首先,憲法67條第2項的規定發展出一個備詢的制度,但這個制度在成文的規範上是尚未確定的,導致實際運作上產生很多的爭議:包括「政府人員」的界定、「邀請」或「備詢」的涵義、「社會人士」的範圍等等,都需要被解釋,也就牽涉到大法官釋號解釋,跟釋字號325、461、498 與585都有相關。
但即使如此,國會開放依然需要細部的制度安排,並非獨靠大法官回應去解決。與此實務相關的法律有立法院各委員會組織法第8條、立法院職權行使法54條,然而規定仍未詳盡,故容易出現不同意見和紛爭。
第二點,也許我們不能只看成文的規範,也要看實務上這個制度是怎麼運作的?也必須須了解其運作方式和傳統。蘇彥圖研究員提到,這個制度運作上基本有三種模式:第一,委員會開會時,邀請政府首長開會並被質詢,是最常見的一種;第二,委員會有議案要審議,就依照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的規定開公聽會,邀請學者專家表達意見;第三,也是較有爭議的,就是除了邀請政府官員,也邀請社會人士發言,例如之前的陳為廷事件。──然而陳為廷事件卻絕非特例,過去十幾年中,立法院也曾有多次同時邀請政府官員和社會人士的狀況。
或許某些實際運作在法制上不見得合乎禮,這也留待大家共同思考一個合理方向。
第三點,若從法理上來討論備詢制度的運作意義,一般來說,常有兩個觀點:一是把委員會的備詢制度理解成國會質詢,認為它是一個國會監督制衡的機制。二是認為備詢制度不只有監督制衡功能,以資訊取得的角度來看,更是國會立法、審查預算等參考管道。於此背景下,就會把備詢理解成國會調查、資訊取得的一部分。
但是除了這兩點,另外一個可能是,讓備詢制度做為人民參與國會程序的重要管道。也正因為備詢制度可能有多重的意義和功能,所以我們在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備詢制度的時候,也可以從多個角度思考、做多重關照。
最後,該如何看待這樣多元的實務?於現今的情況下,列席的運作現況往往取決於政治的現況:有時候是比較包容的、有時候是比較封閉的。有時候委員會雖然可以讓政府官員和社會人士列席,但卻嚴格的區分二者:官員要列席、質詢等皆可,社會人士只能被畫分在「公聽會」,不能到一般的委員會。不過,憲法67條第2條並沒有針對列席人士的身分作差別化的待遇,因此我認為這樣嚴格區分的做法是非常不妥當的。
對於前述種種觀點,崇右技術學院財經法律系系主任及助理教授羅承宗表示相當認同,認為開放國會,讓公民列席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同時也提出台灣行政制度與立法專業上的疑慮,以及立法委員的對於某些公共事務的專業度不足,例如禽流感,是有導演拍紀錄片,才揭發事實;核四,除了核能技術外,還有地質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專業對抗專業的例子。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過去曾擔任過立法委員7年,以自身在立法院之經驗對社會人士列席及備詢提出看法。她認為一個法案要審查之前,開公聽會廣召學者專家的意見是必須,甚至應該常設。然而,少數的公聽會是成功的,更多的卻流於形式、失去意義。原因在於,公聽會理應廣納各方意見提供給立委修法參考,但多數的立法委員並不會積極參加,就算去了也是「盍各言爾志」,並沒有真的互相討論。也因此,黃淑英理事長認為,委員會在討論法案時,學者專家的列席和備詢,能夠在立委討論修法時輔以資訊和專業,是非常重要的。
而邀請的對象方面,黃淑英理事長則贊成各黨都可以邀請自己認為適合的人選。比如過去討論H1N1、人工生殖法的時候,邀請專業領域的醫生列席,讓立法委員在討論法案時,能夠有專業領域的專家背書、檢查制度是否有問題等。同時,黃淑英也指出,若有出現阻擋專業人士列席的狀況,多半是因為朝野政黨擔心對方邀請之舉動為政治算計。
針對制度化開放所能造成的影響,蘇彥圖助研究員提到,雖然制度的開放不是一個萬靈丹,也不能夠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我們仍然要做。即使不會有立即明顯的效果,但長遠來說一定是有助益的。同時,關於委員會之列席,不應該只限制專家能夠列席,關心社會議題的公民聲音,也應該被國會議員聽到。程序民主化的概念不只限於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也應該適用在國會程序。
最後,主持人楊婉瑩教授對於公督盟以推動一個開放透明的國會予以肯定,並鼓勵大家共同思考要如何建立一個法制化的過程?以及要如何讓民眾的權利成為一個民主的現實?同時,楊婉瑩也期許公民社會能夠組織起來,這樣,當有一天國會真的制度性開放後,公民的聲音才會具有效力、也才能夠影響決策。
「當我們組織起來後,有一天,我們進入國會殿堂,我們的聲音才會有力量。」
【論壇資訊】讓民主列席—國會開放法制化論壇
時間: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09:00~17:00
地點:NGO會館(台北市青島東路8號)
主持人: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
與談人:蘇彥圖|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黃淑英|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
羅承宗|崇右技術學院財經法律系系主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