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評論】國會觀察團志工旁聽心得—4/23社福衛環委員會

文章類型
發布時間 2019.11.28, AT 02:17 PM

文‧圖/洪郁馨(公督盟國會觀察團志工)

(圖說:旁聽當天會議書面資料及會客證)

 

【旁聽場次及資訊】

1.會議名稱: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6次全體委員會議

2.會議事由:

邀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魏署長國彥、外交部次長、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法務部等派員就「一、美國環保署署長麥卡錫女士(Administrator Gina McCarthy)訪臺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宣布成立『國際環境夥伴計畫』(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artnership)對臺美環保合作及該計畫內容對我國環保工作之機遇、挑戰與影響評估;二、《兩岸環境保護合作協議》之利弊評估與洽簽協商進度」列席報告,並備質詢。

 

 

今天是我第一次進議場旁聽,有點緊張,因為從來沒有進過立法院,還特別換個正式一點的包包。因為昨晚的事件(編按:指4/22公投盟群眾越過警方拒馬),早上立院門口聚集了很多人和警力,能進去的地方都是拒馬和警察把關,繞了立法院一大圈。

 

進到立法院,有阿姨發會客証,但不用押證件(結束時直接離開就行了)。進到801會議室,一開始坐在後面,什麼都看不到,一段時間後我坐到前面的位置,一邊旁聽一邊google立委經歷,對於立委的了解程度突飛猛進啊!

(圖說:當天旁聽801會議室位置配置圖)

 

這次來旁聽最大的心得:

看起來對立的不一定真的對立,要看他們之間的利益和立場而定。

還有立委質詢完,然後呢?有效嗎?那又為什麼沒效?

 

 

進去時會議剛開始,首先官員報告,接著才是質詢。

 

官員依序從環保署長魏國彥、外交部石定次長、陸委會林祖嘉副主委。他們一字不漏照本宣科,不得不說,他們個個口齒很清晰,字正腔圓,但報告內容,完全不具體,目標、作法、機制都沒有,不停褒揚這兩個計畫協議和未來十年的公共採購,甚至還有人說這是台美關係的一大突破,說一些「畫大餅」,以及會保護人民福祉之類的話。這些「不具體的計畫」,讓我覺得「之後的運作空間很大」。 

 

對於官員報告的內容,我有一些想法:

 

第一點,

其實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經濟價值和利益,只是說誰受惠?誰受損?還是雙贏?

 

第二點,

環保是世界共同的問題,而能解決或處理這個問題的人,自然可以收取費用或其他好處,我認為,這和創業是相同的道理,而這個行業目前歸於服務業,在服貿中屬「環保服務業」。這個行業解決環保、廢棄物、汙染等問題,同業間競爭的項目包含設備、廢棄物處理技術、存放管理等,而美國和台灣的環保技術誰優誰劣?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夥伴計畫是以「非洲」和「中南美洲」國家居多,所以代表什麼請各位自己思考了。 

 

今天的會議,行政官員也沒有提到具體內容,連目前進行的基本共識有哪些?爭議點有哪些?只推說一切還在討論中。其中還有人脫口說「先簽完再來看要送立法院。」

 

報告結束後,進入立委質詢。立委很多沒到,不然就是質詢前到,質詢完就走。沒來的委員唱名三次後,就跳過。官員席是滿的。記者席似乎有兩位公民記者。

 

吳育仁委員雖然是執政黨立委,但不會明顯袒護。他質詢,具體計畫是什麼?和電子廢棄物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情況;蔡錦隆委員,感覺沒有明顯的袒護,但以片面新聞問政,口條與思路不及環保署長魏國彥,有被牽著走的情況。

 

而蘇清泉委員,根本不問政!用質詢時間替行政官說話,更將時間用在一些無關主題的事情。他批評美國人不會垃圾分類,台灣人做得很好,特別是慈濟和資源回收者。又褒獎外交部處理釣魚台和日本的方式很好,好到日本人說自己喪權辱國。再講述自己參加東港黑鮪魚季,東港得頭彩,比小琉球先吊上黑鮪魚,還叫綠色和平組織不要抗議了,要就去日本和墨西哥。頻頻說台灣現況已經很好了。個人解讀,他是暗示台灣已經很好了,不要再要求了!

 

我認為,蘇清泉委員的質詢內容無關乎本次議程,內容無事實基礎,濫用立委質詢時間。他是讓我氣到握拳頭,咬牙捏大腿叫自己忍耐的委員。

 

王育敏委員則明顯袒護行政官員,順著署長魏國彥的話褒獎了他們的報告一番, 她的質詢邏輯矛盾,說話似是而非。蘇清泉委員和蔡錦隆委員都會特別在質詢前坐到她附近講講話,魏國彥署長在休息時間也過去和他聊聊,有說有笑,感覺關係很好。

 

休息後,到了下半場,立委來的不多,召委請助理call人。

 

劉建國委員質詢昨日馬英九總統說「環保是沒完沒了的東西」,魏國彥將這句話解釋為「一直會存在」。魏國彥一直扭曲「沒完沒了」的的負面意味,幫馬英九辯解,後面也有委員問到同樣的問題,他說,沒完沒了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意思,或許這也是中文的缺點,不具體,不明確,留下模糊的用詞用語空間。

 

陳節如委員是從一開始就在的委員。她質詢中提到,巴賽爾公約中「跨國」廢棄物處理,以此質問台灣和中國的定位,也提到為何環保署和對岸簽協議處理單位「台灣大陸辦事處」(任務編組),而非「永續發展事務處」。

 

林淑芬委員則是很憤慨、激昂的問政風格。她直指台美環保夥伴計畫是「台灣自我膨脹、好大喜功」,更白話的說出美國和台灣簽這份計劃的關係:「美國賣設備技術,台灣買,再把美國模式植入其他國家」。質問「台灣是環保被輸出國嗎?」,也提到台加計畫終止的原因。

 

江惠貞委員情緒表現很憤慨,感覺是因為剛剛魏國彥和外交部次長石定答的不好,讓林淑芬委員問到語塞。趙天麟委員就之前的空氣汙染法質詢,目前進度,為何一再拖延,要求魏國彥給出期程。

 

個人認為,國跟國之間談判協議必然是根據利益,而且考慮「現實」情況。台灣在台美關係中處於「弱勢」是不爭的事實,就算我們喊罵應該平等、美國欺人太甚,雖然很爽快,可是事實和處境依然沒變。

 

台灣給了很多利益,但是我們要透過這些讓利獲得什麼才是重點:台灣的國際處境會因此有什麼改變?爭取可以繼續發展的時間?還是其他的?但是現在政府的資源分配,很顯然,不讓台灣以獨立國家做發展經濟。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