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督盟倡議】綠色經濟─反服貿的社會工程學

文章類型 公督盟倡議
發布時間 2019.11.28, AT 02:33 PM

文:洪輝祥 綠農的家創辦人

寫於 2014/03/25

學生以佔領立法院議事廳,來凸顯立法院審查服貿的程序荒謬,已成為撞擊國人視聽的國家大事。這不單是對執政者合法性的挑戰,也是對長期國、民兩黨惡鬥所形成無能政治的否定。但也拜此撞擊之賜,引發國人對於兩岸服務及貿易協定有更深入的關注,思考台灣與國際經貿往來的主體位置。

本文試著將此公民運動放在台灣社會的主體精神上,來理解反服貿的社會意義與未來台灣社會經濟結構調適的一項啟發。並提出「綠色經濟─台灣社會經濟互賴共生的社會工程學」,作為反服貿的社會出口。

 

一、過度迷信全球化解方的自我閹割

首先,台灣自2002年加入WTO以來,歷經2012年的ECFA簽署,到今年服貿協定引發的民間焦慮,(國家自主性喪失、產業結構不利中小企業、過度依賴中國市場、降低國人薪資與勞工權益、犧牲環境與弱勢權益給跨國企業等)。

在過去兩黨輪流執政的14年中,公部門一直未能有效提出回應。只以國民生產毛額GDP、經濟成長率、關稅降低如何促進台商競爭力等的計量經濟來麻痺民間的憂慮,卻嚴重忽視過去十餘年來,台灣公民普遍遭受薪資停滯甚至下降,實質可支配所得降低,失業率偏高,關廠非志願性失業等威脅。

然而,大型企業(跨國企業)、金融業等在國家政策扶持下與全球市場掛勾中得利,造成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其實是往資本家身上集中,形成M型化社會的基本結構卻無能回應。

其實,以WTO架構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近半世紀的發展經驗,已經證實,那是為了跨國企業壓榨全球資源與市場而鋪陳的一套遊戲規則。

它視社會公平、環境永續、各國間不同產業結構、各社會族群文化差異為無物,只關心貿易障礙與關稅壁壘。完全不管其他國家為保護國人健康、環境生態的立法(如:美牛強硬叩關、要求可樂標示配方、禁止捕撈黥豚的立法);為扶持其產業轉型的關稅保護(如:汽車關稅保護本國汽車工業轉型、小農國家保護其農產糧食自給);為建立財政獨立的金融管制(如:匯率政策與金融管制措施)。

因此,WTO下的自由貿易精神,其實是為跨國企業掃除壓榨全球資源的障礙,放任跨國企業以專利科技、智慧財產權、天文數的資金流竄,掠奪低度開發或開發中國家資源與勞工的合法管道。2008全球金融風暴,歐洲金融危機等,就是經濟自由化,跨國企業貪婪追求資本累積的結果。此一威脅,任何主權國家不可不察。

簡言之,台灣社會已經明顯受到這股所謂的全球化經貿力量的衝擊,而國家政策還停留在為資本家尋找更有利的市場而服務,置公民的主權感、經濟發展權、社會安全的隱憂於度外,終於爆發公民對現有政治體制的不滿。這次由學生發起的反服貿運動,是台灣公民的機會而不是危機,「反服貿是台灣社會思考建立社會發展主權與公平FAIR貿易,而非自由FREE貿易經濟權的起點。」

 

二、兩黨綁架公民審議的代議危機

衡之過去兩黨輪流執政的14年來,前述以加入國際經貿組織、追求經貿自由化、提高經濟成長與國民生產毛額的發展主軸從未被挑戰過,執政者以政策方案來替大型企業與跨國集團服務的趨勢也沒有不同。

雖說民主投票是票票等值,但是,在政策形成過程,財團的遊說能力,滲透政府決策的能力,恐是一般小老百姓、小資本的千萬倍。證諸非法政治獻金動輒數億的經驗、執政黨立法院長為反對黨黨鞭關說個案的事實,都讓台灣公民參與審議民主的機制危如累卵。兩黨都缺乏建立台灣經濟、民生、糧食、衛生、勞動、環境、國土永續的社會工程。

換言之,有權力的人爭相服務的都是有錢的資本家,而在朝或在野都未能拓展國人面對全球化威脅下的小資本、中小企業、及廣大的勞動條件,建立分享經濟成長惠益的公平制度,進而建立互賴共生的社會連帶。在現有的代議政治氛圍下,相互杯葛、極端醜化,其實正是摧毀公民對攸關國家主權信賴的黑手。而兩黨壟斷政治分贓下的肉桶政治,已無能力回應全球化、自由貿易吸磁的風暴。只剩下賣台說、誤國論的貧乏

學生此時占領國會,無疑的是給我們社會一個機會,共同思考如何面對中國市場依賴、貿易依存度過高、糧食自給率偏低、權力、財富集中化、社會M型化、政治無能化的危機。

 

三、對全球化、自由貿易歪風的修正:建立互賴共生的社會倫理!

在WTO自由貿易風潮中,以「比較利益」原則為全球市場打通關,所到之處,各國企業無不以拼價格方式,不斷降低成本,壓低勞動條件、犧牲環境與勞工、衛生、福利的方式,進行一連串的「破底競爭」。在激烈的競爭下,競爭失敗者或倒閉、或被併購而退出市場,失業潮起,社會陷入不安,唯有壟斷市場的跨國企業贏得最後勝利。

顯見,在以價格為核心的破底競爭市場中,全球化是一隻大怪獸,吞噬掉各地不同文化的生產工具、生產過程與生產倫理。近年國內食安問題嚴重,就是一個衝擊國人幸福的明確警訊。面對罔顧消費者安全,唯有市場低價驅使的黑心商品。加上服貿審查程序的粗暴,引發更危害國人自主與健康的風險,這一波新的全球化衝擊,反服貿公民運動正是發出第一波強力抗議。國人也要在此風潮中,努力尋找一條解決方案。

圖:綠農的家帶領消費者產地走讀,解說有機洋蔥生產方式與困難

答案其實已經很清楚,在這場政府失能,向跨國企業與財團傾斜的過程中,市場已經失靈,變成沒有靈魂,沒有人性的貨幣追逐機。公民身處這樣的全球化歪風,唯認清市場機能運作,需要生產者倫理與消費者倫理的參與才能有公平、健康的運作。

修正市場失靈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工程。

首先,針對全球化的過度貿易,須採取有效的鑑別,遠從幾千公里外運來的農產品、貨物,其實是引發全球暖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許多跨國企業以剝銷勞工的血汗工廠經營,更是他搜刮全球勞力以牟利的鐵證,更有許多企業將生產成本外部給環境的方式來降低成本,竊取世代的生存資源,而智慧財產與專利的不當運用,已導致第三世界幾百萬人無法接受昂貴的醫療而死亡的命運。人類社會淪為跨國企業追求無止盡經濟成長的俘虜。

面對全球化歪風,解決之道在於重建在地經濟的復興,支持在地生產的小農、當地提供的勞務,讓不同文化的生產方式保留差異化。

生產者保有生產工具,也保留最多的生產價值,同時也讓生產與消費的距離縮到最短,從此透明化的生產關係,建立生產與消費間的信賴,而產品的內在價值也因此建立在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相互支持下,如此可以超越遠在千里外壓榨勞工、剝削環境的非人化生產過程,也可突破貨幣經濟價格窄化的流血競爭。

人與人的關係,經由社群彼此支持,再度回到相互依賴的緊密連結,建立互賴共生的有機連結,才能逆轉目前被原子化、貨幣化、商品化、單向度化的社會現實。

台灣社會如能經由這次反服貿運動的反省與轉化,何嘗不是台灣之福!

 

延伸閱讀:

【上下游新聞市集】自經區農業加值,是升級還是掏空?

【環境資訊中心】為什麼關心環境 也要關心服貿?

【環境資訊中心】自由貿易的代價—從環境、動物權說起

 

本文轉載自綠農的家

熱門文章